米升网 戚氏军刀和狼筅的前尘往事_戚继光_倭寇_戚家军
我们在《萨尔浒会战:“天时地利人和”明军一条都不占!》文章中米升网,提到入关参加会战的有从川广、山陕、两直(浙江、直隶)调的兵:各发步骑兵,共约2万人;这次征调的“南兵”,包括善战的川兵和赫赫有名的戚家军。
但是,因为路途遥远,“川浙军团”苦等不至,东路军总兵刘綎本想等汇合之后出击,无奈出兵日期已定,只好率身边的五千川兵出发,刘綎愤懑地说:“西南路大军齐进,东路只有俺自己亲丁数千人,且有各将所领,要不出满万耳。”
明廷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调集“南兵”入关,参加萨尔浒会战(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因为不仅是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危害沿海的倭患,更为重要的是戚家军擅长使用“制式武器”:戚氏军刀和狼筅,以及在战斗中攻守兼备的“鸳鸯阵”。
往期阅读
萨尔浒会战:“天时地利人和”明军一条都不占!
明朝末年,27岁的戚继光调往浙江任参将,开始了平定倭寇的连年战争。到任之后,戚继光发现明军军纪涣散、士气低落,而义乌、金华一带的人则民风剽悍,就招募义乌、金华等地的农民、矿工组建军队,最初只有3000人左右,最多时期也不过2万人,可谁也没想到的,正是这一支农民和矿工组成的部队,却在随后几十年里能够成为战斗力剽悍的部队。
展开剩余87%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戚家军!
在平定倭寇的过程中,明军使用的军刀在与倭寇交战时,经常被倭寇的倭刀砍断,戚继光吸收倭刀的长处,进行改良制造,所制造的军刀称为戚氏军刀。
戚氏军刀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的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
改良后戚氏军刀的威力大大胜过倭刀,成为作战的利器。这种颇具日本风格的戚氏军刀,握在杀寇的士兵手里,展现了戚家军的英勇和豪气。戚继光还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里详细地记录了戚氏军刀的锻造方法。
▲这把展示的军刀不仅仅是一件武器,它代表着一代名将戚继光的荣光。
如今,国家博物馆里还收藏在一把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锻造的一把戚氏军刀。此刀造型大方,工艺精致,锋利无比,上刻“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个字,被称为戚继光的刀中精品。
这把戚氏军刀,长89厘米,在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的16年,最后的两年戎马生涯,这把刀相伴着他奋勇杀敌!
戚氏军刀跟随着戚家军南征北战米升网,平定倭寇、援朝抗倭、辽东血战,将士们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些被士兵血液洗礼的武器证明了曾经的辉煌和勇气。
戚继光为了对付善于近战格斗的倭寇,还发明了一种横扫倭寇的新式武器——狼筅(xiǎn),以及配合狼筅发挥最大威力的新式战阵“鸳鸯阵”。
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鸳鸯阵”阵形在与倭寇作战时好像是结伴而行的鸳鸯,于是被命名为”鸳鸯阵“。这种以12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狼筅和腰刀)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阵型。
就这样,秘密武器“狼筅”就横空出世了,制作狼筅要选用长约5米、粗约6厘米,坚韧多节的毛竹,前端装上尖锐的铁枪头可以直刺倭寇。层层侧枝用火烫烤后弯向前方,每个侧枝又分出许多细小的枝桠,这些枝桠勾勾杈杈,向不同方向伸展,每个枝桠上都绑着锋利的铁质尖头,形似狼牙。枝桠上还刷上桐油防蛀,并涂上毒药,倭寇如果被这些枝桠上的小尖头划伤,即刻毙命。
狼筅枝干繁重,要给年力健大老成之人使用,长枪专注刺杀,是一队中的主要杀敌武器。
在作战中,倭刀虽长而锋利,却因为刷过桐油的竹枝软而坚韧,不易砍断,加上竹节层层深入,倭寇无法一刀就将这些枝桠全部砍掉,往往刚砍一两刀就被狼筅后面伸来的长枪刺中,狼筅兵在前面冲阵拦敌,长枪手紧随左右,大刀接应于后,使倭寇死伤无数。
▲戚家军的武器配备:长牌、藤牌与腰刀、铁蒺藜、标枪。
就这样,戚继光精心打造的狼筅和“鸳鸯阵”,使倭寇闻风丧胆、望风披靡。
回到辽东战场,面对的对手变了,不是善于近战格斗的倭寇,而是善于骑射,奔驰如电的八旗劲旅,参战的南兵还遵照“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被动地以“鸳鸯阵”“狼筅”制敌,那只能面临着守势了,这边,南兵刚摆好队形,狼筅、长枪在手,对面骑兵就已经冲杀过来了。
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手下的军队“行则一路,止则一处,依次而下,战则攻一处”,作战时,手执长兵器如长矛、长柄大刀,身披长身厚甲的士兵在阵前搏杀,身披轻甲的士兵在阵后射箭支援,另选精锐骑兵在他处,见战事胶着的时候,则拍马包抄支援,这就是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
据记载,女真人“掩袭厮杀,乃其长技”,这就是在狩猎中锻炼出来的战术。作战时,后金军时而“甲骑成列,冲突击射”,时而“隐伏山谷,出人不意”。
不管是在对明军或是李自成农民军的战斗中,女真骑兵都是万马奔腾,万箭齐发,射的对手根本就无还手之力,几次冲锋下来,对方阵型就乱了!
面对的敌人变了,战术和装备都要做相应的调整,没有千古不变的战法,只有灵活多样的作战,这才是战争的真谛。
萨尔浒战前,在当时兵部“日发红旗”的催促下,主帅杨镐不敢怠慢,定下了四路出兵、分进合击的进军方案,并将尚方宝剑悬于军门,急令各路大军出兵,东路军总兵刘綎无奈率五千川兵出发。
虽然还有一万的朝鲜兵作为附从,但是,三心二意的朝鲜援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等刘綎一直盼望的川浙军团赶到了战场,但一切为时已晚,五天五夜的萨尔浒大战已经落下了帷幕。
此后这支部队被作为一支机动部队驻扎在辽阳城外,部队的主帅是年近七旬的老将陈策,川兵带队的指挥官是总兵陈策,川兵中最强悍的当属土家族女将秦良玉的石柱白杆兵,这次出援,秦良玉没有去,白杆兵由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领,浙兵的带队指挥官是副将戚金(戚继光的侄子)。
最后的决战终于到来了,在萨尔浒会战之后,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围攻沈阳,川军和浙江戚家军坚守浑河,成了戚家军的最后一战!
当时,急行军驰援的明朝川军和浙江戚家军刚赶到浑河南岸,进退失据陷入绝境,他们在浑河对阵八旗军血战到底,最后全军覆没。
决战时刻,主帅陈策斩杀了十几个敌人后,也倒在了血泊里。此时总兵童仲揆想撤离战场,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马说:“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童仲揆立刻和戚金一起又翻身杀入战场。
战至傍晚,仅存的几十名浙兵战士将戚金、童仲揆围在当中,他们的鸳鸯阵式依然不乱。让我们回想一下戚家军悲壮的最后一幕吧,残阳即将落下,最后的余晖将天地与浑河映成一片血色。后金兵四面围定,善于近战的戚家军已经失去了与最后肉搏的气力,后金军万箭齐发,戚家军士兵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关于戚家军最后一战的过程,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在给大家细说。
战后,只有很少数先期突围和在辽阳留守的戚家军幸存,当明廷派员来抚慰劳军、许以重赏时,士兵们竟然流泪拒绝:不求赏赐,只求再上战阵,誓要给戚金等阵亡将士报仇。朝廷官员说,这些普通的士兵都有国士之风啊!
(图片来自网络,归原作者所有)
读史使人明智,穿过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看到帝王将相的叱咤风云,家国历史的波澜壮阔,普通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生动的人物和细节米升网,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发布于:天津市赢牛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宇轩配资 齐湣王至死都不知道,导致五国伐齐的源头,居然是因为一桩通奸案_苏秦_齐国_燕国
- 下一篇:没有了